从一九三一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九四五年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的十四年间,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残暴地践踏着中国人民的尊严和灵魂,将中国人民带入到了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农村,在城市,在江湖,在高山,在森林,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数以万计的抗战歌曲伴随着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纷纷唱响,它们如投枪,如匕首,如炸弹,似号角,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慷慨赴死,同时,也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
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扬帆课堂特推出系列音乐微思政课,让我们在歌声中回望那段血火淬炼的岁月,铭记英雄的牺牲,从中汲取力量,照亮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在太行山上》
展开剩余86%以下视频来源于
央视文艺
歌词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创作背景
冼星海与桂涛声
革命背景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军129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进入太行山区,建立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后称"晋冀鲁豫根据地")。1938年初,八路军总部进驻太行山,朱德、彭德怀等在此指挥华北抗战。
从1938年4月起,日军对太行山发动"九路围攻",八路军通过长乐村战斗(歼敌2200余人)等战役粉碎了日军围剿。这些事件为《在太行山上》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创作历程
《在太行山上》创作于1938年,是冼星海与桂涛声合作谱写的抗战经典歌曲,是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心下创作出来的。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太行山地区成为八路军重要的抗日根据地。
词作者桂涛声随军深入山西前线,目睹八路军将士与当地民众同仇敌忾、奋勇抗敌的壮烈场景,深受感动,写下了这首充满革命豪情的歌词。作曲家冼星海在武汉接到歌词后,以饱满的创作热情,运用富有战斗性的进行曲节奏和抒情性的二部合唱形式,谱写出气势磅礴的旋律。
影响力及当代意义
《在太行山上》歌曲一经问世,便迅速传遍全国,尤其在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队伍中广泛传唱。其激昂的旋律和充满战斗豪情的歌词,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将士和后方民众的抗战决心,被誉为“抗战时期最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之一”。周恩来曾高度评价此歌,称其"唱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
今天,《在太行山上》已不仅是一首历史歌曲,更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它被收录于各类红色经典音乐集,在重大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中频繁演唱,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同时,其雄浑壮美的音乐风格仍具艺术感染力,激励新时代的人们传承革命精神,奋发图强。作为中国抗战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它跨越时空,持续传递着爱国、团结、奋斗的正能量。
来源: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
发布于:北京市福州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